顯示具有 耳機裡的新浪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耳機裡的新浪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9月 20, 2014

越簡單越複雜:Carsick Cars《3》


張愛玲曾說:「成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像所有令人艷羨嫉妒的少年英才,張守望不但既努力又幸運,更擁有超凡的天份。二十歲上,還在念北京理工大學的他幾乎是同時組了兩支樂隊:Carsick Cars專攻搖滾;White則嘗試實驗音樂。「White+(原White改制之新團)是一個腦力活,而 Carsick Cars 可能相對是一個體力活」張守望在訪談裡這樣說明。極富傳奇性的Carsick Cars在成團短短幾個月內,便以獨樹一幟的噪音搖滾成為各路樂迷、樂評人與媒體的焦點,一曲令人琅琅上口的<中南海>:「中南海、中南海,抽煙只抽中南海」是樂迷們的通關密語,演出時一包包向舞台扔的中南海香菸成了儀式,不知道濁水溪公社看了會不會覺得當初實在該寫首歌讓樂迷往台上扔扔「糧草」?
2007年,Carsick Cars首張同名專輯《Carsick Cars》於兵馬司唱片發行,為其廠牌創立初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富含批判力的歌詞、樂手的獨特魅力、層層疊疊的噪音音牆……Carsick Cars在極短的時間裡聲勢高漲、獲邀參加各式國際音樂節,更曾與Sonic Youth一同在歐洲巡演!第二張專輯《You Can Listen, You Can Talk》則找來來自紐約,製作過Sonic YouthDinosaur JR.Teenage Fanclub等樂團專輯的知名製作人Wharton Tiers製作。此張專輯絕大部分歌曲採英文演唱,較前一張又更能引起外國聽眾共鳴,高品質的錄音水準及海外的成功巡演也讓Carsick Cars走出中國、一反過去大眾所認知的沙啞沉重的中國搖滾意象,成為最受國外媒體關注的中國樂隊之一,此張作品更被華盛頓郵報選入2009年十大專輯。
汲取歐美另類搖滾的養份,音樂似乎沒有國界;我一向厭惡在文字裡掉書袋似的摻入樂團名稱、樂種曲風,但實在不得不說,Carsick Cars帶著濃濃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RamonesJoy DivisionThe Jesus And Mary ChainSonic Youth氣味,低傳真、噪音、實驗、前衛龐克等元素在他們的歌裡俯拾即是,一首首短小精幹的中英文歌詞,藏著最尖銳的嘲諷與暗喻。張守望說:「我去過紐約市兩次,我覺得那就像我的第二個家,她的包容是任何一個城市無法比擬的。其實在某些方面,北京和紐約很像,飛快的生活節奏,年輕人的不知所措,我們甚至有著更多更尖銳的各種問題。對於我來說,這才是我最關心的,就像紐約的那些音樂人一樣。」Carsick CarsLo-Fi的質樸聲響,大聲唱出成長於90年代的城市青年,目睹中國經濟起飛、貧富差距日益增大,生活無虞之下那份更為複雜、細微的集體迷惘與質疑。
2009年發行《You Can Listen, You Can Talk》之後,樂隊沉寂了五年,今年春天才發行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3》。原貝斯手李維思和鼓手李青這對情侶檔在2010年年底離團,中間找來貝斯手何凡、鼓手曾由大家熟悉的斑斑代打過一段時間。目前Carsick Cars以全新陣容再出發:主唱兼吉他手張守望、貝斯手與和聲何凡、鼓手孫鶴庭,再度挑戰三件式樂團所能創造的種種可能聲響,《3》是他們交出的一張漂亮成績單。有別於第一張《Carsick Cars》以Lo-Fi聲響所創造出的簡單純真;第二張《You Can Listen, You Can Talk》狂躁的骯髒刷絃、電吉他Feedback所描繪的憤怒陰暗;第三張《3》較前兩張來得明亮、強調旋律性。張守望說:「我覺得前兩張都是在尋找自己的聲音或者在嘗試,這張可能已經找到了我們想要的感覺。」比起前兩張專輯的躁動奔放,《3》可說是精準地把玩噪音與旋律的平衡:大幅脫去了過往深受Sonic Youth影響的尖銳音色、吉他噪音風格,此張專輯由英國前迷幻搖滾天團Spacemen 3的吉他手與鍵盤手Peter Kember和紐西蘭老牌獨立搖滾樂團The Clean的鼓手Hamish Kilgour製作,融合了Spacemen 3的新迷幻氣息以及The Clean變化多端的吉他音色,讓整張專輯聽來爽快明朗、乾淨俐落;張守望近年來在實驗音樂領域的鑽研也可在此張專輯中略見一二,<白歌>依稀可見Steve ReichGlenn Branca的痕跡,摒棄慣有的和弦進行方式,用頑固低音玩出了磅礡大氣,為音樂開創了無限的可能。
「有勇氣去推翻一切甚至說推翻自己,然後去思考一些已經被大部分人確信的東西,也許可能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關於搖滾精神,張守望這樣說。《3》就是Carsick Cars 大膽推翻自己的嘗試,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3》在聲響上做了突破與改變,歌詞內容則延續了Carsick Cars一貫的關懷,關照著在那些城市裡生活的小人物們,誠實地記錄當代社會壓抑、迷離的氛圍。在這幾年間,Carsick Cars征戰世界各地,高速移動似乎也能促進人的思考與創作,<庇護所>、<野草>與<圍城>都是在行進中寫下的作品。「每天都在觀察這個社會,當我有話要說的時候,能通過這個樂隊發言,我覺得這是比較吸引我的地方。」音樂之於張守望來說,不只是興趣,而是他與世界對話的方式。Carsick Cars敏銳地體察身旁的點點滴滴,把人與城市、人與社會的關係寫成一首首歌。於是,那找尋樂器的私家偵探、蝸居於練團室附近小房間的外來工人們、一顆顆的止痛藥片,都化成了歌,層層疊疊的樂句交織成迷幻的音牆,牆後都是我們的庇護所。
上張專輯的器樂演奏曲<防火牆殺死了我的貓>,把網路鄉民們的滿腔煩悶化成綿密的噪音音牆,毛躁的吉他旋律線在最前頭張牙舞爪,而在《3》這張專輯裡也有這麼一道網路長城:<The Best VPN So Far>。在<The Best VPN So Far>裡,切實地展現了Carsick Cars這五年來的成熟與進步,張守望對於吉他音色的應用更為得心應手,吉他不再只是噪音,而在不同段落裡扮演各式角色,有屬於自己的情緒起伏;貝斯節奏則具頗實驗性,雖不花俏但毫不單調煩悶,似是有許多即興的元素在裡頭,同時讓人摸不著頭緒又感到新鮮;鼓點密密麻麻地鋪墊著,以Carsick Cars一貫的風格穩穩行進,整首歌雖無歌詞,但亦由吉他引出了一幅明確的敘事畫面。
越簡單越複雜,重複迴圈的淺顯歌詞與旋律線,在Carsick Cars的巧手把玩之下卻絲毫不顯拖泥帶水,讓人想起Ramones與甫過世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首腦Lou Reed,三個和弦就能幻化出萬千世界。「我覺得搖滾樂就應該是簡單的。」張守望這樣說。隨著《3》的發行,我們可以說Carsick Cars變得流行了,但我卻絲毫不擔心,你瞧,他們不是駕輕就熟地踏著Lou Reed的步子嗎?別鄙棄「流行」,好的流行音樂是難做而且非常聰明的。五年來,Carsick Cars的努力與對世界的認知化為《3》這張專輯,我們似乎可以知道Carsick Cars不暈車了,他們越來越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什麼樣的音樂,我想就快有那麼一天,我們不再說:「Carsick Cars深受Sonic YouthThe Velvet UndergroundRamones等樂團影響……」,Carsick Cars將在世界噪音搖滾版圖上佔有一席之地,開創屬於自己的風格。

曲目:
01 Wild Grass野草
02 The Best VPN So Far
03 15 Minutes Older
04 Reaching The Light燈火
05 圍城
06 Midnight Driver午夜司機
07 Shelter Song庇護所
08 Could You Be There
09 512
10 She Will Wait

11 White Song白歌

星期日, 9月 07, 2014

我們都回不去了:刺蝟樂隊《幻象波普星》

        如果說2009年的《白日夢藍》是一隻歡快地來到了音樂的果園裡翻了幾滾,盡情探險、衝撞,身上扎滿了各色果實的刺蝟;2011年的《甜蜜與殺害》是隻體驗過各色苦楚,蝸居於陰暗、潮濕的山洞裡,對世界發出失真噪音的刺蝟;2012年的《Sun Fun Gun》是隻硬生生拔去過去原有的刺、蟄伏之後重新長出了更具殺傷力的刺,成了一隻全新的、對於反抗這世界躍躍欲試的刺蝟,那麼,2014年這張《幻象波普星》,便是一隻成熟、睿智的刺蝟,咀嚼生命後,送給我們這些仍帶著刺的芸芸眾生,最溫暖真摯的一個寓言;而牠,到底還是帶著刺的。
        「我們仨的關係就是一個 C 和絃,石璐是 do,子健是 mi,我是 sol。」貝斯手一帆在訪問裡曾這樣說過,精準地道出了三人各司其職、合力譜成悅耳旋律的那種一絲不苟。非關八卦,我一直很好奇吉他手兼主唱子健、鼓手石璐(阿童木)在2012年分手之後,刺蝟如何鞭策自己,繼續按部就班地創作、練團、錄音、巡迴;執導新MV<幻象波普星>的大潔,也正是子健的現任女友。該是多麼大的智慧,可以心平靜氣地看著曾經深愛的人,不帶任何一絲欣喜與怨懟,妥貼地彈奏每個音、唱好每個字、擊下每個鼓點,尤其我們都深知他們都曾是用盡氣力去活著、去感受生活那樣的人。子健在<畫>裡悠悠地唱:「現在我們終於可以回味/歌聲中殘存四季花蕾」,是經過了怎樣的痛楚才可以和那些青春記憶和解?《幻象波普星》是刺蝟樂隊對於青春的最後回眸,用Dream Pop樂句揮灑出童真夢幻的色調。
        對於三件式搖滾樂團來說,吉他音色是讓人辨識該樂團的指標性象徵。《白日夢藍》中的吉他音色明亮、甜美,幾乎就像是岩井俊二的電影畫面那樣看來輕微地過曝、乾淨無垢,《幻象波普星》中的吉他音色亦大抵色彩明亮,卻像是少了什麼,或許是「青春」吧。一向喜愛將「青春」、「理想」入詞的子健,在《幻象波普星》裡卻罕見地從未提及「青春」這詞,連「理想」這詞彙也僅只在與<金色年華,無限傷感>明顯對仗的<金色褪去,燃於天際>裡:「未知如枯黃飄落葉/理想躲藏在現實的後面/顫抖著」,以這樣內斂深沉的姿態出現。過往刺蝟樂隊那張牙舞爪的旋律線、噪音、幾乎要燃盡青春的嘶吼,都再也無法在《幻象波普星》裡聽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乾淨溫暖的吉他音色、強烈的Reverb效果,製造出獨特的空間感,讓人似是置身於虛無飄渺的太空裡,與成長的這些疼痛、愛恨不再相關。<暖浪拂心田>、<畫>與<星光>加入了大提琴,更添一抹憂鬱。
        專輯名《幻象波普星》中的「波普」其實正是「Pop」的音譯,與時下許多獨立樂隊急於與「流行樂」撇清關係的態度大相逕庭,刺蝟樂隊對於「旋律」的重視可由過去的眾多熱門作品略知一二。在這張作品裡,也隨處可見旋律動人、美妙幾乎像是搖滾版校園民謠的作品如<幻象波普星>、<暖浪拂心田>和<畫>。除了旋律線之外,樂隊成員對於音色的取捨也會考量樂迷的反應,雖然三人都很喜歡2012年《Sun Fun Gun》中Lofi 音色、大量使用Distortion的突破,但樂迷反應似乎不似預期,於是在《幻象波普星》這張專輯的錄音過程中也對此有所調整。
        《幻象波普星》專輯封面是一隻鴿子,由專輯內大氣的<我們飛向太空>和<幻象波普星>、一飛衝天的<夢幻想>、遼遠開闊的<徙鳥>與輕快高亢的<金色褪去,燃於天際>,不難想像樂隊對於「飛翔」與「突破」的渴望,但細聽之後又更像是一張詮釋「漂流」、「灑脫」的專輯。工整的歌詞裡寫的是巨大的傷感,和著那溫柔的琴聲,又讓人更加神傷。<徙鳥>為器樂演奏曲,清晰地勾勒出一隻孤單離群的飛鳥、在滿是汙染、灰濛濛的天空裡無助飛翔的畫面。此張專輯少見的奔放、憤怒之作<她在月光下>,子健那低沉略帶沙啞的嗓音、迷離的合音,割開了前幾首歌鋪墊的甜蜜氛圍,讓人一度以為回到了《甜蜜與殺害》時期的刺蝟。然而,一切就如<暖浪拂心田>裡唱的:「歲月淌/白日夢散夕陽」,刺蝟已大步向前,再不是過往的他們了。
        總依稀覺得《幻象波普星》帶著一絲禪意、悲憫,如果你也曾有過《白日夢藍》那樣同時嚮往理想,又要抵禦頹廢逸樂、浸淫於愛情的掙扎;心痛過《甜蜜與殺害》裡無端的背判、殘酷不公的社會、令人心碎的黑暗故事,如此熱切地生活著、愛著的你會被《幻象波普星》救贖,因為子健與阿童木一同對你唱著:「聽不到了嗎/這裡歌聲如畫/也不必在意了/一切都在變化」。
        一切都在變化,我們都回不去了。

曲序
1. We Fly Into Space 我們飛向太空 
2. Phantom Pop Star 幻象波普星  
3. Star Shine 星光
4. Aspirin 阿斯匹林
5. DDDDDDreaMMMMMM 夢幻想 
6. Paintings  
7. Shc Burn In The Sky 金色褪去,燃於天际。
8. Migrating Birds 徙鳥
9. She Is Under The Moon 她在月光下 

10. Warm Waves Warm Your Heart 暖浪拂心田  

星期五, 9月 02, 2011

帶著透明感的美麗哀愁《AZURE RAY》

  
  Could you be the one to find me safe and sound?

  或許封面上的女孩與我一樣覺得世界好吵。焦慮又煩躁的情緒籠罩著,突然看不下書聽不了音樂也寫不出文字。很多時候覺得自己像是個即將被丟棄的空寶特瓶一樣,更多時候想將自己拋棄:幾次站在大橋上看著河水湧動,一躍而下的想法倏忽即逝;刀片推開再收起,一種自我毀滅的躍躍欲試悄悄滋長;血液裡滿是酒精,即使頭痛欲裂還是毫不猶豫地一飲而盡並且提起酒瓶斟滿下一杯。太恐懼搖滾樂有那麼一天無法再救贖我,英搖後龐那些抑鬱的音樂在此刻真想通通從腦袋中格式化、電子樂固然時尚又前衛但終究少了些感動。煩躁焦慮憂鬱厭食,想著是不是應該開始吃素,早點睡,規律運動,以為這樣會變得比較平靜。

  於是去游泳、開始在手機裡塞滿充滿漂浮感的Dream-Pop諸如Mazzy Star、Mojave 3等等、放了薰衣草氣味的擴香竹。在水裡漂著的下午、敲著鍵盤的夜晚,腦海都會浮現最近反覆播放的Azure Ray同名專輯。

  迷幻民謠二人組合Azure Ray的音樂就如同團名,像是一道帶著透明感的蔚藍憂鬱光線,總是溫柔地穿透每個聆聽者的心。Maria Taylor和Orenda Fink默契絕佳、和聲清新淡雅,聽著吉它與弦樂襯著她們輕柔的咬字與吐氣、慢搖碎拍略帶憂鬱淡漠的聲音,像是在置身一片清澈的水域裡,晃呀晃的。

  第一首<sleep>是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的配樂,女主角靜靜思索著自己人前人後的表現,沒有對白,Maria Taylor和Orenda Fink漠然但帶點魅惑的唱腔帶人進入溫暖輕快的迷幻異境。<Don’t Make A Sound>中的鐵軌聲響讓人進入像夢一般的場景,似是在無盡黑暗的夜晚裡緩緩前行穿越一片廣袤的平原,Azure Ray的音樂基調:失落、私密、孤寂和憂傷在這首歌展現無遺。輕敲鋼琴琴鍵拉開序幕的<Another Week>乍聽之下以為會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但別出心裁的失真人聲充分營造了迷濛、氤氳的氛圍。低調緩慢的<4th Of July>沒有太多的激情起伏,用淒清孤寂的唱腔一一細數私密情緒,像是在略帶寒意的秋末夜晚躺在草地上看著星星與多年朋友談心。我最喜歡的<Safe And Sound>簡單地以空心吉他與弦樂編曲,配上迷惘哀愁的歌詞,讓人深深沉溺。用新買的耳機聆聽時可以清晰地聽見她們的換氣聲與氣音,那些細微的聲響像是與耳膜曖昧細膩的纏綿。帶著甜味的<How Will You Survive>有著舒緩心情的儀式效果。一如專輯中其他歌曲,平緩輕柔,播著當背景音樂並不搶眼,但偶爾耳朵辨識出的歌詞總讓你想放下手邊工作找出歌詞一遍接著一遍地跟著她們哼著。

  那是帶著透明感的美麗哀愁,若要用一個詞彙型容這張專輯,我會這樣說。

曲目:
01 Sleep

02 Displaced

03 Don’t Make A Sound

04 Untitled

05 Another Week

06 Rise

07 4th Of July

08 Safe And Sound

09 Fever

10 For No One

11 How Will You Survive

星期五, 8月 26, 2011

惘聞樂隊《L&R》


  那天坐公車回學校的路上車廂內竟出奇的安靜,幾乎每個人臉上都映著藍白色的冷冽色彩,低頭兀自操作最新型的智慧型手機。EF《I am responsible》一連播了幾首之後我突然想,是不是在那些有著冷冽空氣、林立著高樓的城市裡比較容易產生(或是說更適合)後搖滾/環境音樂?日理萬機且疏離的人們倦於仔細聆聽歌者的喃喃自語抑或嘶吼咆嘯,不願分辯歌詞意有何指,於是尋求這些另類音樂帶領他們到另一截然不同的境地,或空靈飄渺,或迷幻詭譎,或甜美自溺。後搖的迷人之處在於它的幽微與內斂,沒有具體明確的語彙,但巧妙搭配各種樂器塑造各式氛圍,以無語的樂句暗合情緒。北歐,在我印象中氣候濕冷、有著絢麗極光、無論是人們的穿衣風格亦或居家佈置總是簡約爽朗的土地,有著豐富多元的各式後搖滾樂隊,譬如來自冰島的Sigur Ro's、瑞典的EF、Pg.lost等等。

  在中國,提及搖滾,我們心中浮現石家莊;而提到後搖滾,不能不提大連。梵古、惘聞、SPIRAL COW這些優秀的中國後搖滾樂隊不約而同地在這寒冷的東北工業大城中慢慢成長、茁壯,大連可以說是目前中國後搖滾重鎮。1998年成立、領軍中國後搖滾潮流的「惘聞」更是默默、穩健地耕耘了十多年。

  惘聞,沒有人知道,也不在意外界的看法。惘聞踩著自己的步調,以十年的時間交出五張專輯這樣的成績單,站在這樣的時間點與他們一同回顧過去創作,不難發現樂團循序漸進的脈絡:以《二十八天的失眠日記》初試啼聲;《re:re:re:》整張專輯以吉他的和絃為主角,是聲明風格的自我宣言;《7 objects in another infinite space》和《IV》兩張專輯大大地減少了吉他和弦的影子,似是做了一些小幅修正,漸漸傾向旋律後搖;《L&R》則是全新的嘗試,在這張專輯中出現了過去少有的大面積噪音牆,更加入了電子元素。

  第一首<童篇>仍聽得到上一張專輯《IV》中<污水塘>的殘影,轟響的處理也帶點Explosions in the Sky的味道。初聽<童篇>即為其明確的層次感驚喜不已:以舒緩的和絃拉開序幕,隨後是鼓棒於銅鈸、小鼓之間來回敲擊;緊接著貝斯進歌、由雙吉他帶出整首歌高潮,這是首段。中段則由後搖滾貫有的大面積厚實飽滿音牆建構而成。結尾似是意欲跳脫傳統後搖滾「寧靜——爆發——寧靜」的三段式編排,用爵士鼓solo以及電吉他來刷扣製造另一個高潮,但過渡稍嫌牽強生硬。尾段這部分我覺得有一些toe〈孤獨的發明〉的影子,多變的鼓點聽得出來下了很大功夫。

  <近景>整首曲子起伏的把握十分到位,像是海浪平緩推進,層層積累至飽滿後又漸趨平緩。雙吉他的對話帶著我們跟隨旋律層層推展,曲中夾雜著斷斷續續電子化的lo-fi鼓聲和與人聲讓這首歌聽來實驗性質濃厚,飄忽而神秘的人聲融入後拓展了音樂的空間。

  <焦慮抑制劑>以電吉他的慵懶音符開端,於我而言是相當有畫面感的樂句,聽著聽著似是眼前浮現一幅憂鬱男人在暗夜點燃了香菸,煙霧在有著昏黃燈光的房間裡緩緩散開的畫面。於尾段驚鴻一瞥的口風琴頗有畫龍點睛的功能,整首歌氣氛一轉,豁然開朗。

  <←M→>這個看似怪異的歌名其實別出心裁,從歌名到在專輯裡的位置,可看出他的重要性並不亞於第一首歌曲<童篇>,它是整張專輯氛圍感最重的一首歌,也是專輯風格的分水嶺。從鼓點在節奏上的巧妙轉變、運用自如地添加電子琴與小提琴等元素、電吉他的效果與其強度的變化都收放自如且游刃有餘、極具敘事性的歌曲鋪排……等等的音樂表現,在在都體現了惘聞對自身音樂的控制能力。

  <懸在時間軸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6/8拍的非洲鼓。整首歌不見令人眼花撩亂的繁複樂句,祛除繁複的簡約感頗有北歐後搖團基調。此外,電子效果也格外搶眼,電子元素出現後釋放出虛幻和飄渺之感,後段吉他讓人稍稍回歸現實,而最後仍以電子收尾,像是樂手開了個狡黠的小玩笑。

  <合樂>是長達九分多鐘的歌曲,若以鼓點音色區分可將歌曲大致分為兩段。前段電氣化的鼓點讓整首歌聽來前衛時尚,憂傷的口風琴是富敘事能力的樂器,讓人添了許多想像,是孤獨?抑或是流浪?後段鼓點趨於樸實,大玩吉他效果器,讓人有恍若置身太空的錯覺,以最後一段經典的後搖十六分音符吉他反覆刷扣將人拉回現實。這樣兩個迥異敘事主題的音樂鑲嵌在一起聽來晦暗不明且不知所云,但你會為它巧妙地結合兩段篇幅而驚訝。

  <凡士林>是很有大氣的一首歌,旋律與效果皆十分突出、各種樂器的配合精確到位(電子琴將空靈感表現得酣暢淋漓),聽完只覺得盪氣迴腸!將它放在最後一首簡直是個完美的Ending。

  在《L&R》中,我們聽見了惘聞的改變:音樂的節奏不再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樂句推展有所變化以及口琴、人聲與電子等新元素的採用;同時,我們也聽見了惘聞繼續保持的強項與特色:仿若Mogwai的厚實音牆、令人心顫的吉他抖音;我們更看見他們十年來愈加醇熟的歌曲鋪排:流暢而有節制,豐沛的情感在遊刃有餘的把控中邁向成熟。若驚懼改變帶來陣痛、被譏為「四不像」(而事實上,哪隻蝴蝶沒有經過蛹期呢?)而瞻前顧後徬徨猶豫,最後仍裹足不前,那我們將與前方自由開闊的新世界永遠錯身而過。改變提供更多可能。


曲目:

01.童篇

02.近景

03.焦慮抑制劑


04.←M→


05.懸在時間軸上

06.合樂

07.凡士林

星期四, 8月 11, 2011

城市裡的綠意——儉德大廈《在森林和原野》



  他如每一個從南國來的孩子一般嚮往原野,也曾將囚禁他的城市想像成大自然的一部分:瀑布從水龍頭瀉下、寫滿公式的廢紙翻飛成漫天落葉,甚至滿街的霓虹一如點點星光。然而當每天八點二十三分鬧鐘響起,他仍須翻下床、刷牙、洗臉、穿上牛仔褲、戴上隱形眼鏡、出門面對手機裡預先安排的行程,循著應然的軌道行進(那是多麼安逸通往寂終的路徑)。而今日踏出房間的那一刻卻強烈地覺得今天自己和世界格格不入,心中突然升起一股莫名的自我放逐慾望,便拔下了隱形眼鏡、打開音樂播放器帶著一本小說再度爬上床。

  小說讀了幾頁便沉沉睡去,睡夢中似是置身佈滿濃霧的森林之中,踏入奇幻飄渺的異域,那是專屬於儉德大廈《在森林和原野》的童話:幽微月光在湖面上緩緩蕩漾,<湖邊的鹿>以優雅的姿態正俯首喝水;不遠的青綠色葉片上,一對<戀愛中的蝸牛>喃喃低語,兩線黏痕交錯;繼續前行,在一座<乾涸的池塘>旁蹲下,沒有生氣的蕭條景色讓人有些許帶點驚懼的哀傷,不禁想起了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的可怖景致;信步前行,受驚的鳥兒拍拍翅膀遠去,伸出手掌接住緩緩飄落的<發光的羽毛>,柔軟的觸感一如鋼琴琴鍵輕敲耳膜;從遠處迎面走來一隻<善良的狼>和一群不知名的<冰湖上的獸>,側耳傾聽,牠們正唱著一首內斂而哀愁的歌,那是<兔子寫的曲>,聽著歌聲和腳步聲從近到遠漸漸消失,沉靜之後竟是如此蒼涼孤寂;此時,耳際突然傳來陣陣拍翼和舞爪的躁動,<被騙的蝙蝠>在蒼茫的天空裡盤旋不去,不安丶恐慌與惱怒炸裂開來;尖銳的口琴聲幻化為不遠處點點金屬鋒芒閃爍,那是一把<沼澤裡的斧頭>,輕輕拾起在手中惦惦重量,腦海中兀自不搭調地浮現金斧抑或銀斧的古老童話;恍恍惚惚地走著走著,一只木質音樂盒絆住了他,他拾起並拭去上面的泥土,旋上發條、打開,一個女孩兀自跳著孤獨的舞,像漩渦一圈一圈無止息地轉動,他注意到她腳下那雙<磨破的舞鞋>,正忖度為何滿佈濃重霧氣的冷酷異境竟有人跡時,遠處汽笛聲響起,<霧中的船>要開航了,他決意隨不知從何而來的輪船離去,找一個新世界。

  《在森林和原野》簡約的棕色書皮包裝讓我想起了Radiohead的《Amnesiac》,燙了金字的專輯像極年代久遠的童話書,而它的確是如童話般的一個存在。「儉德大廈」是一支香港後搖滾樂隊,亦是一棟真實存在於佐敦的老舊建築,位處集結慾望與聲光的348 Disco 對面。我覺得撇開樂團本身音樂水準不談,在香港這個追求潮流、娛樂至上的快速現代化城市裡,能夠產生這樣一支低調而自省的後搖樂團實在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在儉德大廈裡,經過不斷地創造、練習、取捨、演奏、錄音,四個音樂人耗時四年,用吉他、鍵盤與電腦音效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城市裡打造出了廣袤的森林和原野。他們是香港獨立音樂的一朵奇葩,在城市中散發如冰島樂團Sigur Ros簡約、沉靜的淺淺香氛。

  就如同部落客boyethan所說:「『儉德大廈』或許不單單只是一款型號、一個隊名,更像是渴求的耳朵終日所尋找的那個隱世不擾俗的音樂避風港」。

曲目:
01 湖邊的鹿


02 戀愛中的蝸牛


03 磨破的舞鞋


04 冰湖上的獸


05 乾渴的池塘


06 被騙的蝙蝠


07 善良的狼


08 發光的羽毛


09 沼澤裡的斧頭


10 兔子寫的曲


11 霧中的船

星期四, 7月 21, 2011

獻給每一個性格扭曲的青年——《最美妙的旅行》

  

  無眠,在雷雨的夜晚陷入長考。看著桌燈投射下淺褐色的身影,恍若隨時都會崩解,明瞭自己也不是全然的孤獨,只不過習於待在自己所築的牆裡罷了。常輕易地擁有了很多的自己其實是一個幸運的人啊,或許是某種自虐症作祟,總執著於反覆確認生命裡的痛楚,為的是讓自己更加能體認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

  身為一個無法停止與自己過不去的青年,我們需要聲音玩具《最美妙的旅行》。與最近火紅的萬能青年旅店同名專輯裡所呈現的庶民心聲相較之下,聲音玩具《最美妙的旅行》所說的故事像是一個在live house聽完團後無處可去,遂戴上耳機聽著音樂沿著街巷一直走到天明的少年的故事。來自四川的後搖滾團聲音玩具前身是「朝聖者的背叛」,由區波、李琨、黃錦三人組成,沉默而低調,之後更名「聲音玩具」,於2003年自行出版第一張唱片《最美妙的旅行》即展現其成熟的編曲能力,每一個細處都精雕細刻。




  聲音玩具和甜梅號被譽為近來華語樂壇最讓人驚喜的後搖滾之聲。第一首<星期天的大街>用甜美至極的和諧曲調傾訴生活,聽著如夢似幻的Dream Pop吉他音色,像是躺在河床上看著河面,枯枝敗葉緩緩飄過,感到時間被延展成碎片,追憶似水年華。

  <愛玲>是我最喜歡的一首。前奏看似平淡無奇的刷弦帶出一對情感已至末路的情侶,心中完美愛情的夢想與冰冷現實交織的畫面。當我聽到區波迷迷濛濛地唱出「很明顯迷戀一個人的身體遠比愛他的靈魂更加容易,所以寂寞的時候我才會想你」就覺得深深地被擄獲了,像是心中的一種什麼瞬間被掏空。音樂繼續推進,無預警地聽見區波淡漠地唱出「親愛的誰會永遠愛你,我們愛的人永遠只是自己。愛著那樣一顆永不安定的心啊。那是什麼樣的愛情?又是什麼樣的甜蜜?自私貪婪的索取,以愛的名義,以愛的名義,以愛的名義」便怔住了,像是不及防備地在心口被利刃捅了一刀。

  「親愛的無論你做什麼也無法讓我再次相信,無論你有多麼無比的寬容和堅定。生活每天上演新的悲劇,這其中也許有我和你。有什麼不好,我們就停留在這裡,不需要繼續還是要繼續」說的是一種一晌貪歡的哲學吧,像是煙火般的幸福,帶著一絲不真實,並從底處一點點透出那些不堪的現實來。這一段真實得近乎殘酷,明明歌詞上達觀的像個智者,卻又在旋律上出賣了自己的內心,詭異而極具誘惑力的悲哀旋律融合了中亞音樂的元素,「那個男人捧著採摘的鮮花,牽著一匹黑色的駿馬」畫面感呼之欲出。

  「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裡偶爾沉默是那麼讓人恐懼。我能明白你為什麼選擇離去,只剩下我一個人留在這裡」最後,當旋律嘎然而止的時候,我真的以為我被留在原地,只剩下我一個人。

  <未來>是一首藍調,有著勾起我所有不安與惶恐的歌詞。「可少年的青春易逝得像美麗的蜃樓海市,媽媽、媽媽,你應該相信我足夠堅強的啊。可這一次我終於領略到漠視時間的懲罰……」凝視著歌詞,薩克斯風響起牽引著情緒,突然感到一陣汗顏、混雜著一種被賞了一巴掌的錯覺。「輸光最後一個籌碼這是艱難的賭局,現在你還會剩下些什麼?」啊,未來未來一直來,非常、非常驚懼不安,其實我從未敢面對未來啊。

  我總是很害怕會變成對生活無感的人。雖然有時候看電影聽歌會哭會感動、看書而不覺疲倦說起來也不是這麼重要的事,但如果不繼續這些事,我會害怕有一天自己不再是自己,光是想像如此就讓我覺得恐懼,彷彿一部分地自己腐敗一樣。但聽著<秘密的愛>卻矛盾地覺得是有時候過於易感並不是一件那麼好的事,飽滿的音牆巧妙嵌入了太多元素:區波唱著看似平淡的歌詞,那是十年之約、太悲傷的小提琴、若有似無的女聲襯底、穩定的鼓擊一步一步地將你引陷阱中,猝不及防地,眼眶的水氣滿溢。

  關於「不朽」,張楚說:「我們的愛情也許會不朽,但上面的灰塵一定很厚」。聲音玩具用長達十一分鐘的後搖滾定義不朽,那是宛若告別演講般的華美歌詞配合撕心裂肺糾結催人的樂句。吉他縝密地延續不斷,唯美的鍵盤樂器在激情的吉他旋律之後緊接著,鼓的節奏沉穩著歌曲調性,似是黑暗又在突現的輕柔歌聲裡帶點撫慰,一種屬於哀傷核心周圍的緩漂情感,用聲音再現被毀壞的人事和信仰。

  就在幾乎無法喘過氣來時,聲音玩具為我們帶來了<完美的一天>,這個陽光明媚的時候,聽搖滾樂吧。

  青春是該帶點不加修飾的率性龐克味,不斷吟唱著「我們走不了多遠,也所知甚淺,但這不能阻止我奔向你身邊」,乍聽<青春>以為便是這樣的一首歌,聽到中段才欣喜地發現隨著小鼓滾奏加入了大量幾乎可謂是亂七八糟的元素:印度、中東、中亞各式民族風元素,青春本該如此多彩。

  沉穩的節拍揭開序幕,電吉他頑固低音忽強忽弱,似是風雨欲來。果不其然,猛一個暴吼劃破天際,這是<奇蹟>,唱著信仰崩壞卻仍不放棄希望的執著。「用盡所有信任我從不懷疑,就像沙漠中瀕死的路人,幻想海市蜃樓的喜悅」,吉他高速彈奏,壓抑已久的痛楚和艱難,所有的黑暗、痛苦、壓抑、絕望爆發。

  最後一首<sleeper>,人聲經處理混音後聽來狡黠滑稽,實驗性極高的一首歌,似是失眠多日的囈語或者,失控。

曲目:

01. 星期天大街

02. 愛玲

03. 未來


04. 秘密的愛

05. 不朽

06. 完美的一天

07. 青春

08. 奇蹟

09. sleeper

星期一, 7月 18, 2011

Always New Pants——《 龍虎人丹》




  對新褲子的第一印象是極盡惡搞能事的《龍虎人丹》MV,這是成團超過十年,來自北京的新褲子樂隊第四張專輯《龍虎人丹》同名單曲。不同於過去充滿New-Wave與Post-Punk風格的《Disco Girl》或《我們是自動的》兩張專輯的流暢輕快,走直截了當的青春草根路線;在《龍虎人丹》專輯中脫去了Punk元素,大量運用鍵盤與合成器、大大降低了吉他的比重,頗具摩登八零味道。

  在第一首<你就是我的明星>,彭磊用一貫含滷蛋的唱法大聲地直言「我拼命的想你,不顧一切的追隨你,我拼命的愛你,就算偶像已死去」向紐約傳奇龐克樂隊Ramones致敬,不斷重覆「你就是我的明星,無法取代的感情」用歡快電音追憶自己的本命團。

  整張專輯中讓我百聽不厭的是第二首<Bye Bye Disco>,前奏帶著中國小調色彩的迷幻電子音效令人驚艷,接踵而至的濃濃Old-School老式電味一樣是向大師致敬的作品,彭磊在此首歌刻意模仿Pet Shop Boys中Neil Tennant的唱法。
  
  <兩個男朋友>中的鍵盤樂讓整首歌聽起來甜美溫馨,但事實上卻是唱著「除了我、除了他,還有沒有第四者」的淡淡心酸,深情輕柔。

  乍聽之下有著怪異歌詞的<神秘的香波>用電音描述老式髮廊故事,中段結合新褲子樂隊成員的搞怪自述「吉他主唱名字叫彭磊、劉葆是我們的貝司手、鼓手尚笑留學在日本刷盤子洗碗掃大街,請大家記住鍵盤的名字不是龍寬、常寬、龐龍,是龐寬」。

  整張專輯的重點之作<龍虎人丹>懷舊十足的名稱,內裡的音樂同樣復古,帶著濃濃八零年代新浪潮樂隊Depeche Mode、Duran Duran、The Cars或New Order的影子,但也結合了中國風味:合成單調Electric的電子琴音彈奏中國風樂句做頑固低音,令人有彈奏古箏的錯覺。值得一提的是此首歌由貝斯手劉葆主唱,聲音經處理過獨具一格。MV在舊城區橫街窄道拍攝,李小龍《死亡遊戲》裡的黃色褲子辨識度極高,片頭改自嘉禾電影公司片頭變成三條褲子的Logo設計更是極具巧思。

  綿綿密密的節拍編織而成的<需要愛>唱著念著:

你需要愛 無心跳舞
你需要愛 感到孤獨
你需要愛 繼續痛苦
你需要愛 I don't care
你需要愛 一起跳舞
你需要愛 不再孤獨
你需要愛 不再麻木
你需要愛 I really care


  隨著歌曲中大鼓踩踏,讓我不禁想起了1976<陽光男孩躁鬱症>,搖滾樂快點救救我。

  不斷歌詠著加州夢,高呼「愛帶我回家,加利福尼亞」的<愛帶我回家>仍是一首電子舞曲,開頭有些許崔苔菁<愛神>的錯覺。緊接著的<愛瑞巴迪>直譯Everybody,算是這張專輯龐克味最重的一首歌,以強勁節拍與高度呼籲性的歌詞引領樂迷全場大合唱。

  延續前一首<愛瑞巴迪>的龐克味道,Post-Punk風格的<我想她>,由不斷喃喃自語低沉吟唱「我想她」開始,中後段由吉他主導,似是慢慢地拉開了帷幕,漸漸明亮了起來。

  最後一首歌<御宅>一改專輯大多數歌曲歡快、搞笑本質,彭磊模糊地唱著「誰希望享受 / 孤獨的樂章 / 哪個國王忘了後宮的喧鬧」訴說城市人們內心世界的疏離,穩重的編曲為這張專輯畫下一個美好的休止符。

  1996年成團、1998年由摩登天空發行第一張專輯《新褲子》的新褲子樂隊,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也與復古致敬,相信我們會一直擁有一條「新」褲子,不斷地為耳朵帶來驚喜。

曲目:

01 你就是我的明星


02 Bye Bye Disco


03 兩個男朋友


04 神秘的香波

05 龍虎人丹


06 需要愛

07 愛帶我回家

08 愛瑞巴迪


09 我想她

10 御宅

星期三, 4月 20, 2011

錯過的美好年代《Coming Up》

 

  昨天聽了Echo主唱柏蒼在清華大學的彈唱會,除了分享他踏上音樂之路的心路歷程,也表演了《感官駕馭》和《Dear John》等歌曲。柏蒼在會中提到,啟發他開始聽音樂的是高中時一次暑期英國之旅,之後才開始聽Radiohead、Suede、Pulp等經典英搖團。這次旅行深深影響他對音樂的認識,因此也不難明白,Echo的音樂總帶著濃濃英式搖滾內斂、頹廢、浪漫的味道。


  「像是受到一種感召般的。」柏蒼為此下了這樣的註解。而以這句話形容我聽見Suede的《Beautiful Ones》那霎那也是那麼的恰如其分。Brett Anderson妖氣十足的迷人聲線將他帶點神經質的魅力表露無遺,就連稍稍的破音都顯的令人驚艷。於焉,瘋狂的重複點閱youtube耗去了我在期中考前一整個周末早晨。




  那是一種,任何文字都無法形容的,不可逼視的美麗。那個時期的Brett Anderson,是美麗、優雅、頹廢、魅惑的代言。看著Brett Anderson蒼白的臉上映著纖長的睫毛影子、漂亮的顴骨弧線、左耳的耳環、纖瘦的身材,除了嫵媚動人我想不到其他字眼可以形容Brett Anderson。Brett Anderson實在太美麗,他蒼白的肌膚在《Saturday Night》MV裡總讓我有他正幽微的發著光的錯覺,一舉手一投足之間全身上下都散發著懾人的吸引力。


  九零年代,英搖的美好時光。過去我錯過,今後我會coming up。


曲目:

1. trash


2. filmstar


3. lazy


4. by the sea

5. she

6. beautiful ones


7. starcrazy

8. picnic by the motorway

9. the chemistry between us


10. saturday night

星期五, 4月 15, 2011

青春的完結:刺蝟樂隊《甜蜜與殺害》

  「刺蝟的第四張錄音室唱片,關於青春的完結。」專輯介紹如是寫著。



  來自北京的「刺猬樂隊」成團超過十年,但其實直至2006年團員們才全部脫離學生身份。這張被他們定義為告別青春的作品「甜蜜與殺害」以慣有的噪音搖滾帶點Post Grunge味道的姿態訴說他們的青春故事,但專輯基調不再是過去那樣如沐春風的曲調,他們變得內斂、幽暗,處處表露出青春易逝的憂愁情感與告別青春的苦澀。<最後,我們會一起去海邊>透過主唱子健的聲線描摹出屬於青春世代的迷惘與愁緒:

  去海邊 當我感到迷茫
  去海邊 當我感到失望
  去海邊 當我看到希望
  哪裡有海浪 那裡有我的夢想
  海浪拍打在岩石上
  所有的過往 湮沒在沙灘上

  當我們踏著海浪 微笑著談論死亡
  明天是怎樣 我們再也不願去想
  永遠年輕 永遠熱淚盈眶
  最後的樂章讓 我們一起歌唱


  更替了貝斯手後仍不改「刺蝟」尖銳的本質,刺蝟樂隊也以我們熟習的狂暴鼓擊與大片段失真表述對世事的憤懣。<殺死你的時代>直指不斷被官方隱瞞、粉飾太平的六四事件,「時代早已瞬息萬變 / 歷史不會再重演 / 但青年正在殺死周遭的青年」聽來令我分外心驚。的確,正是冷漠與無知讓青年殺死周遭的青年。



  嘿
  那個冰冷的黑夜裏
  有我們未知的事件
  鐵輪駛過長街
  殘存紅色的記憶碎片
  嘿
  他說:你快別
  時代早已瞬息萬變
  歷史也許會重演
  但青年絕不會再被殲滅

  *tender flowers grow in the shade
  Tiny neck,big brain
  if you really hate
  kill your age

  tender boys grow in the shade
  tiny neck,big brain
  if you really hate
  kill your age
  膨脹娛樂的世界
  狡猾詭辯的人間
  我早已厭倦
  這時代賜予我的一切
  嘿
  他說:你快別
  時代早已瞬息萬變
  歷史不會再重演
  但青年正在殺死周遭的青年

  Repeat *

  tender flowers grow in the shade
  tiny neck,big brain
  if you really hate
  kill your age

  即使帶著濃濃北京腔的語句還是必須看歌詞才聽的懂,仍然會不由自主地被他們時而陽光的旋律時而骯髒的刷弦帶走,不得不對他們注目起來。在一片和諧的聲浪中,刺蝟發出了屬於中國獨立音樂該有的尖銳聲音。一起聽刺蝟樂隊關於自己青春完結的表達吧。

 曲目:
 01. 埋葬在陽光下

 
 02. 殺死你的時代
 
 03. 甜蜜與殺害

 
 04. 閃馬
 
 05. 你好,糖果
 
 06. 紙飛機
 
 07. 白娃娃
 
 08. 瘋狂生死戀
 
 09. 橙色
 
 10. 最後,我們會一起去海邊  
 
 11. 生命意味

星期五, 4月 08, 2011

裹著蜜的反動世代­­­——聽My Little Airport《介乎法國與旺角的詩意》

  一直對有著強烈社會性的樂團傾心,起初只是厭倦主流歌曲空洞的情情愛愛,在開始投身運動、走上街頭衝撞世界後,更倍覺這些歌曲與樂手彌足珍貴,搖滾樂本該是時代的噪音、該一針見血的直指社會的不正義。



  《介乎法國與旺角的詩意》是香港樂團 My Little Airport在2009年11月由獨立品牌維港唱片發行的專輯。從封面就嗅得出一絲革命氣息:以法國大革命時披著法國旗幟的自由女神瑪麗安為原型,但用甜美的女孩代替,屬於小機場用微甜的 dream pop樂風對這個社會革命的形象就此鮮活了起來,「裹著蜜的反動世代」,我們如是稱呼My Little Airport,輕柔的花草樂風,似是港版的 Belle & Sebastian。


  除了封面設計之外,濃濃革命氣息也在歌曲曲目上表露無遺:<邊一個發明了返工>哀嘆被工作奴役的人們;<失業抗爭歌>描寫小市民面對大財團時,拼命對抗卻徒勞無功的感慨;<荔枝角網球場宣言>用交替朗讀方式拼接回憶、人物和景物,各有所指代(<網球場宣言>為法國大革命前夕,平民對民主憲政的強烈要求);<donald tsang, please die>和<瓜分林瑞麟三十萬薪金>更因為指名道姓控訴當權者而掀起軒然大波,雖然這些歌曲歌詞總透露出憤怒、無奈,但在My Little Airport的詮釋之下,曲風卻仍是那樣地輕快愉悅,就連讀著詞都讓人忍不住莞爾。


  革命之外,<浪漫九龍塘>裡,「We have to be very strong, if we want to do something very wrong」,Nicole輕輕唱著愛情,卻又如此毅然決然;<北歐是我們的死亡終站>淡淡地討論各種自殺的方式,帶著文藝青年鐘愛的夢囈美態,清晰又迷濛,溫甜又微苦;<藍白紅風格練習>為作家陳寧與阿p試著還原文字的音樂感,透過介於旺角與法國之間的詩般的樂曲做文字與音樂結合的跨媒體練習。



  在近年香港追求普選、反高鐵、爭民主等議題中,我們都可以在許多香港社會運動場域中發現My Little Airport的身影。從《在動物園散步才是正經事》、《只因當時太緊張》到《我們在炎熱與抑鬱的夏天,無法停止抽煙》、《為你含情》,再到《介乎法國與旺角的詩意》,小機場正悄悄改建、他們對音樂的企圖正在擴大,終有一天會呼嘯高飛往返。祝福My Little Airport。



曲目:


01 介乎法國與旺角的詩意



02 濕濕的夢



03 北歐是我們的死亡終站



04 窮人賣屎忽



05 社會主義青年



06 荔枝角網球場宣言



07 瓜分林瑞麟三十萬薪金



08 藍白紅風格練習



09 my little st. valentine’s day



10 失業抗爭歌



11 給face雜誌的記者ivy



12 when the party is over, i miss my dear porn star



13 浪漫九龍塘



14 阿波馬草結婚了



15 邊一個發明了返工



16 donald tsang, please 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