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7月 06, 2013

退去銳氣的春風少年兄——林強專訪

曾以一曲開創台語歌新格局的<向前走>紅遍大街小巷的林強,近幾年雖退居幕後從事電影配樂工作,但仍不減其創作熱情。20135月,清華大學夜貓子電影院舉辦「幸福進行曲 電影配樂影展」,選映八部林強電影配樂作品,林強本人也出席映後座談,並接受清華大學寫作中心「影人採訪寫作」課程的採訪,與大家分享他參與音樂、電影創作這數十年來的所見所感。
       
做配樂的核心態度
「我做配樂的核心態度就是『配合』。」林強開門見山地這麼說。台灣電影多為「導演制」,一整部電影的編劇、美術、攝影、音樂、服化……等元素多為導演統籌,相對而言,一部電影的成敗,「導演」須負最大責任。林強認為,他的工作就是「傳達導演想要的感覺」,在達成這樣的基礎後,再把他由音樂人角度切入所感受到的想法進一步與導演溝通,讓音樂與影像產生化學作用,為電影整體加分。有時,他也會建議導演不必另外再加入配樂,與中國導演劉杰合作的《透析》即是一例。榮獲第四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的《透析》,以極為冷靜的畫面闡述死刑與器官捐贈議題,林強認為這部電影意境已經足夠,不需再用配樂來渲染,因此,最後他所作的配樂只有用在片尾的工作人員字幕部分。一般而言,配樂師不會參與電影的現場拍攝工作,但在導演經費許可的狀況下,林強也會到拍攝現場走一走,「去看看那邊的環境、人們吃什麼食物、過怎樣的生活……」林強認為這些實地的參與與互動,都有助於他作出更切合的音樂、讓整部電影的影像與聲音有更深刻的關聯。對於林強來說,「電影配樂」即是以音樂「配合」電影,在這之間碰撞出創意的過程。「很多時候我是去救火的!」林強提及,藝術工作者常有許多堅持,配樂師與導演理念不合、無法共事而拆夥的情況其實相當常見,但他並不會有這樣的困擾,「因為工作倫理就是這樣。」在這位曾以《南國再見、南國》、《千禧曼波》與《一年之初》分別獲得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以《陽陽》獲得第十一屆台北電影節劇情長片最佳音樂獎;以《碧羅雪山》獲得第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音樂獎的電影配樂師身上,我們看不見任何執拗或自滿,在我們面前的,是待人謙和、克己復禮的音樂人林強。

電子音樂——探索未知的空間與未來
「我已經好幾年不聽音樂了!」當被問到最近喜歡聽哪些音樂,林強給了我們這樣令人驚訝的答案。在配樂過程中,林強希望導演不要先拿其他音樂作品給他聽。
談起音樂創作,林強這麼說:「重要的是找到你堅守的『價值』,外在的形式是很容易模仿、扮演的……所有的創作來自內心,我覺得創作者去追朔源頭很重要。」從真言社的唱片助理;到發行大賣四十萬張的《向前走》,成為滾石唱片旗下炙手可熱的藝人;再一頭栽進電子音樂的世界,跨出台灣,於海外發行電子音樂作品《驚蟄》,林強一路走來,始終不變的是對於音樂的熱愛。近年來十分著迷於電子音樂的林強,不斷嘗試將電子音樂元素加入電影配樂中。在與侯孝賢導演合作的《千禧曼波》和《南國,再見南國》、與鄭有傑導演合作的《一年之初》和《陽陽》等作品中,皆可以聽見林強純熟且獨具一格地運用與掌握各種電子樂聲響和節奏。「早期的電子音樂著重於『仿真』,但我喜歡的是利用電子音樂產生的獨特音波激盪出不同形式的創意。」雖然,電子音樂創作在台灣仍是相對冷門的一條路,但林強並不退卻,他相信,音波所帶來的能量將拓展一個更寬闊的新世界,「電子音樂對我來說,還有一種功能是探索未知的空間與未來。」林強如此總結。

亦師亦友的侯孝賢導演
1993年坎城影展期間,林強與侯孝賢導演一起坐在海邊,看著遠方的煙火。「強仔,你不要唱歌了,你來拍電影吧……在台灣,唱歌的最後不是去開餐廳,就是去當立委。」林強打趣地轉述侯導的話。然而,正是侯導的這句話,讓林強認真思索未來的道路。談起侯導,林強難掩敬佩神色。「看電影是我逃避現實的方式。」熱愛看電影的林強,曾經省吃儉用地省下零用錢,到電影院看一整天的電影。生長在電影院充斥著軍教片、武俠片與瓊瑤文藝愛情片的八零年代,林強描述自己當時非常「崇洋」、相當喜歡好萊塢電影,一直到看了侯導的《戀戀風塵》與《童年往事》兩部片後才大大地扭轉了他對國片的看法。林強相當驚訝:「原來電影可以如此精確地表達那些我記憶裡的片段,我可以從電影裡看見許多自己的生命。」接受大量西方文化洗禮的林強一直在反思:「有沒有一個東西是我們自己產生的驕傲?」林強認為,即使我們學的東西大多數來自西方,我們仍有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創意與角度。將這些元素內化之後,再以創作作品來表達我們獨有的生命狀態,他在侯導身上看見了這樣的能力。

退去銳氣的春風少年兄
「我希望自己能做到『外圓內方』……圓的目的不是圓滑,而是圓融。圓融是在和睦相處之外又找到一個方法讓大家都受益。」對照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現在的林強內斂但不失親切。當被問起是什麼樣的事件或經歷造成這樣的轉折,「人會改變都是一點一滴的。」林強給了我們這樣的答案。林強坦言,對於很多事件、想法,他常常都有矛盾、不對勁的感覺,但又不清楚確切的問題在哪裡。回憶起過去在主流樂壇工作的時期,他總有「我在這邊幹什麼?」的疑惑,彷彿自己是扮演著唱片工業之下觀眾想要消費的「林強」,而不是真正的他自己。種種的迷惑隨著金錢與名氣接踵而至,在不知道如何處理、面對的狀況之下,最初,他以「態度」和世界碰撞,但最後總落得兩敗俱傷。「有時我很討厭自己。」在那段叛逆、自閉、憤世嫉俗的時期,他一度尋求藥物來解決這些矛盾、陰鬱的心情,然而,「用外來方式解決內在的矛盾都有副作用。」林強如此提醒我們。在偶然的機緣下,林強重新翻閱了受贈的《靜思語》,這塊敲門磚啟發他開始以老祖宗所傳下來的儒、道、佛家智慧,去解決人生的問題與矛盾。除了翻閱長者推薦的書籍、聆聽前輩給予的建言之外,林強也身體力行地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許多理念。「『實行』才是真正的改變。」林強如此勉勵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