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20, 2014

誰有罪?專訪《天注定(A Touch of Sin)》導演賈樟柯

  賈樟柯擅於以寫實的鏡頭記述中國在社會變遷下流離的小人物。1997年賈樟柯的第一個長片《小武》講述劇變的時代裡,一個小縣城裡的邊緣人「小武」的親情、愛情、友情;2000年的《站台》描述幾個歌舞演員在80年代的生活型態,也展示了中國社會轉型對草根階層的衝擊;2002年《任逍遙》描述工人子弟的愛情;2006年的《三峽好人》描繪出三峽大壩建築期間,人、事、物的更替流轉,賈樟柯皆以盧米埃兄弟(Auguste Marie Louis NicholasLouis Jean)所留下的寫實敘事創作方式,訴說這些被中國時代變革的巨輪輾壓過的小人物血淚。而《天注定》則向胡金銓的《俠女(A Touch of Zen)》致敬,以武俠片的風格、劇情電影的設定來重新闡述中國當代社會的小人物在窮途末路之下殺人、傷己的四個故事,《天注定》無疑是現代版的《水滸傳》。

「這部片主要來自我個人的不安與無助。在面對層出不窮的暴力事件時,總感到疑惑。作為一位導演,唯一解決的方式,就是拍片。」賈樟柯跨過紀錄片與劇情片的界線,改編四則近年發生於中國的真實社會案件拍出《天注定》,暴力寫實的畫面像是一記當頭棒喝,回應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國家機器的失速發展、正義不彰、貧富不均的社會及人們的不安躁動、金錢至上的心理狀態,「若期望讓改變發生,就必須凝視、關心那些不愉快,而非將問題簡單化。」賈樟柯用鏡頭抽絲剝繭,探究隱藏在驚人的社會案件背後的真正原因。

「在中國大陸這幾十年來,最大的改變就是人的移動,特別像春運,一次就是至少上千萬人同時移動,每個人都是從移動中去尋找生活的可能,與武俠片無異。」高速移動的動車一如瞬息萬變的世事,四段故事、四位主要角色在「移動」中互有隱微的牽繫,如此的巧思其實靈感來自微博、臉書等社群媒體的影響。放棄過去「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那樣個人化、微型化的討論與敘事方式,電影中的多重敘事方式呼應當今社會的人際關聯:看似互不相關的兩人其實互有牽繫,而人們都活在巨大的社會結構之下,面對著類似的時代脈絡。「生命就是一個夜奔的過程。」對於活著,賈樟柯導演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浪漫卻艱難的詮釋,不斷地出逃、在時間傾壓的細縫裡,走出一條足以安身立命的自己的路。

「如果要怪,就怪老天爺,有啥想不通,都去問他。」片中由王寶強飾演的強盜小三在祭奠自己射殺的劫匪時,這樣默念。一幕又一幕的殺戮與傷害,片中的人們滿手血腥,英文片名「A Touch of Sin」即闡釋了一切無奈。片尾,小玉看著荒野中的戲臺搬演著的《玉堂春》,戲班唱著「你可知罪,你可知罪……」,但,究竟「誰有罪」呢?全片裡司法機構的缺席,如導演對於國家機器失能的婉轉控訴與不信任。在劇變的時代裡,誰來主持正義?誰有罪?恐怕你我都一如看著農人鞭打牲口,卻絲毫沒有行動的路人,默許一切的我們,都有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