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四輪馬車從鄉村小屋出發往火車站前進,後面緊緊跟著一輛滿載貨物的貨車,兩輛小汽車尾隨其後呼嘯而過。原始與文明,閒適與忙碌的對比鮮活地浮現眼前, 彷彿預示著《證人》全片裡,與世無爭的阿曼教區生活與貪婪醜陋文明世界的鮮明對比。鏡頭一轉,孤零零的馬車在喧囂的車流中靜止不動,恍若對現代文明置若罔 聞,一如阿曼教徒恪守教條與傳統的生活狀態:安詳、寧靜、與世隔絕。
荷蘭神父門諾於西元一五六三年創立基督教門諾會(Mennonite),倡導自由教會、順服基督。十六世紀末門諾教派分裂,瑞士主教阿曼於一六九二年另立 阿曼教派(Amish),教規更為保守,追求最原始儉樸的生活。到了十八世紀,阿曼教徒為躲避宗教迫害及法國大革命的徵兵令,大量遷徙到美國。這些阿曼教 徒遠離城市,以德文在自家進行禮拜;他們不從軍、不接受社會福利或任何形式的政府幫助,許多人也不購買保險;他們拒絕使用電腦、電視、汽車、電話等現代文 明產物,多從事農業及手工藝維生;時至今日,阿曼教徒的穿著打扮幾乎仍與十七世紀沒有絲毫不同。澳洲導演彼得威爾(Peter Weir)在1985年所拍攝的第一部美國片《證人》,即是以如桃花源般遺世獨立,一個賓夕法尼亞州蘭卡斯特郡(Lancaster County, Pennsylvania)的阿曼教區為背景,訴說著不同文化衝撞與對話的故事。
甫喪偶的瑞秋(Rachel)帶著兒子山繆(Samuel)離開原本阿曼教徒聚居的農村,打算投奔住在巴爾的摩的姐姐。途經費城,山繆卻在等待轉車時無意 間目睹了一樁殺人案。負責調查此案的警官布克(Book)將母子倆留在自己姐姐家住下,以便讓山繆辨認出嫌疑犯。山繆意外地在警局的玻璃櫥窗所展示的警員 照片中認出其中一個殺人犯,使得案情逐漸明瞭。布克決定打破舊有官官相護的陋習,挺身面對貪汙腐敗的警界黑暗面,然而殺機也尾隨而至……有天返家的路上, 布克中彈負傷,但布克為了保護山繆母子的安全,勉強開車將他們送回了阿曼教徒的農莊,也在農莊裡開展一段他從未曾想像過的生活:從因文化間的不解而產生的 排拒到包容,他逐漸地和部落建立起融洽的關係;沒有家累的布克與瑞秋之間也在朝夕相處下萌生了愛意。在規範與情感糾葛中掙扎的瑞秋,一度脫下白紗帽迎向布 克,但最終又戴回她的紗帽,告別必須回到都市裡的布克。
其實,看似與世無爭的阿曼教區跟外界紛擾的城市有時也是相似的:有人的地方,都是江湖。它們各有一套規範要去遵守。警界黑暗齷齪的景況讓布克幾乎窒息;教 派保守的規定也阻擋著瑞秋追尋真愛。布克和瑞秋在面對所屬團體帶來的壓力時,皆不畏舊有傳統,挺身而出。一如《楚門的世界》裡走出被建構的世界的楚門、 《終浪》裡努力抗辯的伯頓,彼得威爾導演的作品裡總有個勇於反抗、突破枷鎖的人物,他們的面孔、性別、身分皆不盡相同,但他們總是同樣地不畏現實的艱難與 困頓,努力地追尋著真理、尋找一個美好的烏托邦。
本文同步刊登於清大夜貓子電影院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